阅读也是“旅游”
2025-02-20 10:11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阅读也是“旅游”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张桂辉

旅游,是一种社会现象,也是一种休闲方式。但凡旅游,备足费用,背上行囊,或自驾出行,或随团行动,到异地他乡,观古观今观人文,看山看水看风情。

许多人渴望踏上远方的旅程,去领略不同地区、不同国度的风景、体验别样的文化。只是,有时受时间、金钱等因素的制约,无法随心所欲,不是想去就可以去、说走就走得了的。

迄今为止,我最远的旅游目的地是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。乘坐大飞机,跨越太平洋,走马观花领略了一点澳洲的别样风景,囫囵吞枣见识了些许当地的历史文化。印记最深的是——走进悉尼歌剧院、领略新西兰毛利文化,外加近距离接触连蹦带跳的袋鼠,以及在海岸边观看静卧孵蛋的塘鹅。头尾十天,费用过万。这样的旅游,成本并不低。

生活中,还有一种既可以开启精彩旅程,又无需花很多钱受不少累的旅游——阅读。阅读,是最便捷、最实惠的旅游。这,是我近日读了几位名家经典游记散文后得到的体会。碧野先生,原名黄潮洋,读着他的《天山景物记》,“远望天山,美丽多姿,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,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,银光闪闪;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,像孔雀正在开屏,艳丽迷人”,生动精彩的描述,仿佛把我带进了天山;品味钟敬文先生《西湖的雪景》中的“飞来峰疏疏落落地着了许多雪块,清泠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,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”“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、房屋,都白了头,在风雪中兀立着”等字句,美丽的西湖雪景就出现在我的眼前;还有诸如汪曾祺先生的《昆明的雨》、沈从文先生的《桃园与沅州》、俞平伯先生的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、夏丏尊先生的《白马湖之冬》等,静心品读每一篇文章,如同游览一个秀丽奇妙、富有个性的景点……

读书,是名副其实的心灵“旅游”。当你一个人独坐窗前或灯下,轻轻翻开一本书时,便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某个新奇“景区”的大门。

读书“旅游”,穿越时空,不受交通与钞票的制约。读书,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,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良相会。近日,读了罗曼 · 罗兰所著的《贝多芬传》《托尔斯泰传》《米开朗琪罗传》,如同穿越时空,与这几位举世无双的天才人物会面一般。读书的另一特点,是可以跨越地域,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——既可以跟随司马迁的笔触,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古代历史中,领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霸气、感受楚汉相争的激烈,也可以和李白一起畅游名山大川,“五岳寻仙不辞远,一生好入名山游”,尽情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;既可以走进雨果的《巴黎圣母院》,漫步古老的巴黎街头,感受那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浪漫的气息,也可以沉浸在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中,体悟拉丁美洲那神秘而奇幻的世界。

读书“旅游”,轻松便捷,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比如,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,随时随地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——无论是在清晨的阳光中、午后的茶香里,抑或是在夜晚的宁静中,只要我们愿意,都可以拿起一本书,让心灵去远行。与现实中的旅游相比,读书“旅游”更加经济实惠,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机票、预订酒店,只需要有一本好书,就可以尽情享受“旅游”的乐趣。而且,读书“旅游”,可以反复进行,多次阅读想读爱读的同一本书,每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和体会。

读书“旅游”,随心所欲,不受他人的约束或影响。读书,是一种自由的、深度的体验。实地旅游,每每要听导游吆喝、他人旨意,不是来去匆匆,便是蜻蜓点水。读书的过程,不受任何人干预,或浮光掠影、浅尝辄止,或钻入其中、深读细品。在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,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,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体验的同时,激活我们的兴趣点,激发我们的想象力。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时,美妙的文字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,甚或任由我们根据自己的想象,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。这样的精神世界,往往比现实中的风景,更加美丽,更为奇幻。

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,很多向往已久的旅游景点,不是想去就能够去成的。然而,不能因此让自己的心灵变得荒芜起来。而读书,便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滋养方式——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,便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“旅游”。在书的世界里,你可以找到老师、找到朋友、找到智慧、找到愉悦,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。

读书,是一种可以让心灵得到滋养、让人生更加充实的“旅游”。在书的海洋中畅游,无拘无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,有滋有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。多么便捷,真乃有趣,何其妙哉!(原载2025年2月20日《今晚报》)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