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军从咱家乡过
2024-04-23 15:26:0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红军从咱家乡过

张桂辉

“红军从咱家乡过,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,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……”这是音乐舞蹈剧《东方红》插曲《情深谊长》中的几句歌词。每当听到这首歌,就会想起红军在家乡的历历往事。

当年,红军不仅从我的家乡走过,而且在这里艰苦生活、英勇战斗了好些年,用生命和鲜血,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;用实物与标语,留下了可贵的红色资源。

家乡黄坑,地处建阳西北部。1931年4月,方志敏率领红10军攻克崇安赤石一带。5月,为了加强闽北红军力量,红10军在回师前将红10军特务营,留在位于闽赣交界处崇安坑口村。并以特务营为主,对闽北红军独立团进行充实整编,选派特务营营长黄立贵,任闽北独立团团长。9月21日,黄立贵率领独立团红军千余人,由崇安攻入黄坑,在新峰村建立邵(武)光(泽)县委,驻防一夜,红军撤走。1932年春,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团,再度攻克黄坑,击退民团。后来,红军人数不断增多,闽北独立团扩大为闽北独立师,黄立贵任师长。同年9月,红军再度入闽,独立师部分官兵,第三次占领黄坑。

要奋斗就会有牺牲。红军在取得胜利的同时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一次,红军一个连,从建阳麻沙溪头出发,经由白塔山一条小路前来黄坑。不料,消息泄露。国民党一个营的兵力,在冯克明的率领下,对红军进行偷袭,红军牺牲了近一个排。他们当中,很少人留下姓名,梁孝隆是幸运者之一。1932年4月,在黄坑九峰村土生土长、早年参加革命斗争的红军战士梁孝隆,当选为九峰村苏维埃主席,参加了闽北苏区的反“围剿”斗争。1932年底,在黄坑反“围剿”战斗中不幸牺牲。

翻开《黄坑镇志》,在“第四节 军事纪要”中,有这样一段简明扼要的文字:“1931年9月,黄立贵率闽北红军进攻黄坑,歼灭守军刘和鼎部,开辟黄坑游击区;1931年12月,黄坑成立中共邵光县委,建立邵光独立团;1934年2月,中共光泽中心县委于黄坑成立,同时组建光泽独立营。”“邵光独立团”与“光泽独立营”,名称不同,驻地相同——都驻扎在黄坑。

在闽北的三载岁月里,红军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。1933年初,恢复苏维埃政权,革命据点建立在黄坑鹅峰村陈家坪,同时成立游击队组织……。1933年4月、7月,《红色中华》先后两次报道了闽北红军独立师攻克黄坑的相关消息。

1934年秋,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后,中央红军被迫长征,原来划归中央苏区的建阳、崇安(今武夷山市)、邵武、光泽、浦城等五县,与上级失去了联系。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,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,在中共闽北分区委领导下,于1935年2月成立了西南战区。其范围是建阳的黄坑、莒口、将口、麻沙,以及原属中共建阳县委管辖的崇安西南部分乡村。

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,红军在边远山区黄坑,留下了奋斗的足迹,洒下了殷红的鲜血,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斗转星移,许多东西,已被时光模糊了,而有些印记,至今依然历历在目、清晰可见。那次,我在黄坑采风期间,跑遍黄坑所有行政村,以及部分自然村。所到之处,都可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韵律——在黄坑镇九峰村溪边路两幢民房的土墙上,“不要替豪绅地主当炮灰”“欢迎保卫团士兵回家实行土地革命”“国民党欺负士兵,共产党解放士兵”等当年红军书写的朱红色标语,历历在目,清晰可见。类似的标语,在其他村也能看到。

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是,在黄坑镇政府所在地的九峰村溪边路24号,至今保留着“闽北红军独立团驻地旧址”。在这座老态龙钟、生机犹存的旧房门口,一块落款“中共建阳市(今建阳区)委员会 建阳市人民政府”的长方形牌子分外醒目,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:“ 1931年9月,闽北红军独立团在团长黄立贵的率领下,顺利攻克黄坑,歼国民党刘和鼎部300多人,开辟了邵(武)光(泽)建(阳)革命根据地;12月,在此旧房成立了中共邵(武)光(泽)县委、县苏,曾祖山任县委书记,邱文卿任县苏主席。1932年,邵光县委、苏委机关迁往麻沙竹鸡垄……”

“炉中火放红光,我为亲人熬鸡汤……”。黄坑人民是否也曾为红军熬过鸡汤不得而知,红军在黄坑的那些年,得到黄坑人民的鼎力支持是有文字记载的。《黄坑镇志》中写道:“黄坑在解放前,当地农民即有支援红军等中共地下组织的优良传统,曾经为革命不顾危险,为红军送盐送粮。”离开黄坑多日了,耳边依稀听到当年红军在黄坑英勇战斗的激烈枪声。我为当年红军从家乡过而自豪,我为家乡可贵的红色资源而庆幸。

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。福建,党史事件多、红色资源多、革命先辈多。忆往昔,无数八闽热血儿女,在连天的炮火、弥漫的硝烟中,投身革命洪流,前仆后继,英勇斗争,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红色篇章。看今朝,红色血脉在山山水水间,代代相传,当年红军播下的红色种子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,红军留下的红色基因,生生不息、代代流传。【原载2024年4月23日天津《中老年时报》】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