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忆岳父
2025-04-04 11:37:2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追忆岳父

张桂辉

2024年12月13日晚,岳父陈世品,无疾而终,享年百岁。噩耗传来,人在福建南平的我,悲上心头,泪眼迷蒙。冷静下来的第一反应是,打电话让女儿立马上网购买火车票。不巧,次日适逢星期六,厦门途经南平至九江的G1648次列车车票全部售罄,遂改买武夷山北至庐山站的G2046次列车。

14日上午八点半,曾经的同事、现在的朋友何主任,用私家车送我直奔50多公里外的武夷山北站。10:08,列车从武夷山北站准点开动后,我静静坐在4车6B座位上,打开思绪,默然追忆……

1925年9月5日,岳父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县沙河镇一户农民家庭。1938年7月26日,九江被日军占领后,侵略者像瘟疫一样,向周边地区扩散,所到之处,杀人放火,奸淫抢夺。其父母被日军残忍杀害,年方十四岁、只读了两年私塾的他成了孤儿,经由亲戚介绍,给地主家放牛,过着饥寒交迫、勉强度日的生活。很多年前,在一次家庭 “忆苦思甜”期间,岳父说了一件非亲历者不可思议的事——寒冬腊月,他吃不饱、穿不暖,光着脚丫去放牛。寒风刺骨,为了取暖,时而把瘦小的躯体紧贴在牛身上,时而将双脚塞进刚屙出来、冒着热气的牛粪中。

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。1949年5月17日九江解放后,在一位亲戚推介下,当年10月他有幸参加革命工作;1952年6月,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个人的努力、同志的帮助、组织的培养下,得以不断成长进步。

我与岳父相处的时间不短,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——善良诚实。1979年,电影《庐山恋》在庐山拍摄时,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庐山人民武装部秘书的我,与他的二女儿恋爱了。次年秋日的一天中午,我在他家吃过午餐后,跟着他从柏树路庐山农行宿舍,来到位于牯岭合面街的农行行长办公室。关起门来后,他先是开诚布公地介绍二女儿身上的优缺点,继而话锋一转,开门见山地说:“你家穷,没关系,我们都是贫苦农民出身的……别的没什么,只有一条要求——结婚以后,不能把美玲带回福建。”说到这里,他喝了一口茶,用平缓的语调补上一句:“虽然我有四个子女,但不希望她远走他乡。”我不假思索、脱口而出:“没问题,我答应。”正所谓,“人事反复哪能知”。我是家中的长子,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,1990年初,我带着妻女,调回福建工作,违背了当年对岳父的承诺。
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很多年轻人结婚,桌子、凳子、床铺、橱柜、床头柜、梳妆台等全新家具,加起来一共要凑足48条“腿”。身为年轻军官的我,除了一张结婚证是新的,其余全都是旧的。恰巧岳父家此前不久刚做了一个大衣橱,见我们一样新家具都没有,便把大衣橱从庐山运到九江送给我们。深深感动的我,按照传统习俗,想给岳父母一笔“彩礼”,他们分文不收,断然拒绝。

在庐山服役期间,我隔三差五到岳父岳母家蹭饭吃;调离庐山后,经常上山探亲度假;12年前到龄退休后,每年暑期都重返庐山,探亲避暑,一住两个来月。2022年11月5日,90高龄的岳母驾鹤西去,对岳父带来的精神打击可想而知。2023年7月初,我和老伴带着外孙从厦门回庐山,与岳父同吃同住。两个月间,朝夕相处,偶尔陪他到楼下漫步,晚上用热水给他泡脚。年近百岁的他,除了行动不如以往,其他基本能够自理。

岳父少言寡语,不爱夸夸其谈,内心深处里,却有一团火。他真心真意热爱新中国、热爱共产党,并自觉把爱国爱党,体现在行动上,落实到履职中。工作几十年,从普通职员,到科级干部,先后在多个不同部门担任领导,无怨无悔,服从组织,真正做“革命战士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,而且到干一行,爱一行,专一行,单位与个人,多次荣获先进称号,受到上级表彰奖励。

从参加革命工作之日起,岳父把奉献二字,铭记于心,体现于行。从九江到庐山,从税务到工商,从工商到农行,岗位多次变动,职务不曾提升,他都一如既往,孜孜以求,默默奉献。他心里惦记的只有工作,他时刻关注的只有事业。有时,连子女患病住院,他都顾不上探望。在做好领导工作的同时,单位里其他一些日常工作,包括清理环境卫生等又脏又累的杂活,只要时间允许,他都身先士卒,亲自动手,以身作则。当年,我在庐山人民武装部服役期间,军事科方参谋的妻子小蔡,正好也在庐山农行工作,一次她告诉我:“你岳父呀,真没的说,连单位卫生间马桶堵塞了,都自己动手去掏……”

贫苦农家出身的岳父,自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,淡泊名利地位,不铺张浪费,不奢侈享乐。不论是在庐山税务局、工商局担任领导,或者是在庐山农行行长任上,他关心员工的生活,按照有关规定给员工发放奖金,自己却分文不取,就连下乡或出差补贴,他都主动放弃。 市场经济时代,无论是税务工商,抑或是银行,都是热门单位,岳父始终如一,严格要求、严于律己,从来不曾以权谋私,从来不曾假公济私,真正做到“常在河边走,就是不湿鞋”。

岳父培养四个子女,生活并不富裕。但他非但从不收礼,而且多次主动把奖金等作为特殊党费上缴,受到组织部门的表扬。五年前,我重返庐山探亲避暑期间,他曾向我展示多张庐山管理局党委组织部为他开具的“特殊党费”收据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无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,在原则问题面前,不单对亲朋好友一视同仁,就连家人子女,都严格要求,不搞特殊,不加照顾。凡事坚持原则,到了近乎“死板”的程度。在他写的“回忆录”中,记述了这样一件事:七十年代末,一次江西省农业银行领导,前来庐山农行检查工作,他自掏腰包,买来一只鸡,并问省行领导:是喝白酒,还是喝红酒。得到“喝白酒”的回答后,他又到商店自费买了一瓶庐山酒厂生产的“一滴泉”,就这样“盛情”招待省行领导。
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这句话在岳父身上得到生动体现。放牛娃出生的他,没读几年书,不识多少字。参加革命工作后,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。经常是,捧读一本书,一坐数小时。退休之后几十年间,他戴着老花眼镜,坐在卧室破旧的单人沙发上,坚持阅读毛泽东、邓小平、习近平著作,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阅读资料,并一笔一划写读书心得。2023年暑期,年近百岁,身体状态虽然大不如前,但他在庐山家中依然坚持读书学习,卧室那张陈旧的茶几上,堆放着厚厚的“政治读本”。

人生自古谁无死。2024年12月14日下午,当我马不停蹄赶到九江市濂溪区白鹿大道贺嘉山陵园时,“恩泽厅”灵堂中,岳父安详地躺在水晶棺内,上面覆盖着鲜红的党旗,两侧摆放着花篮花圈。哀乐低回,气氛肃穆。灵堂背景墙中央,悬挂着岳父的遗像,只见他脸带微笑,两眼炯炯有神,一副安然自若的神态。左右柱子上,是一副黑底白字的挽联:“虽无大业可遗世,但有美德实堪品。” 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,接踵而至,或站或坐,怀想怀念,庄严肃穆。

2024年12月15日上午,江西省庐山市农业银行欧阳行长,在悼词中从“忠于职守、乐于奉献、甘于淡泊、严于律己、勤于学习”五个方面对岳父的一生给予客观评价。有道是,人在做天在看。岳父百年人生路,好学上进,勤奋工作,公而忘私,有所作为。好几位亲友对我说:灵堂中的这幅挽联,寥寥数语,寓意绵绵,是对你岳父生平的高度概括、最好褒奖。【原载浙江《东瓯》2025年第1期】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