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里红团依样香
张桂辉
“红团”,是我的出生地——福建莆田——民间的一种传统食品。千百年来,“红团”在莆田的节日和庆典中,扮演着重要角色,但凡春节、元宵、结婚、生日、祝寿、乔迁等喜事,红团是必备食物之一,成为传递祝福和喜悦的象征。
“红团”有两大特点:颜色“红”,造型“圆”。寓意红红火火、团团圆圆。我第一次吃“红团”的情景,已经记不清了。记忆犹新的是,五六十年前父母做“红团”时忙忙碌碌的过程,还有“红团”那香香甜甜的滋味。
“红团”的历史,可追溯到唐代。彼时,莆田是繁荣的港口城市,经济与文化,竞相发展、相得益彰。“红团”,便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。千百年来,每年腊月,随着年的脚步渐行渐近,城乡居民为了开开心心过一个好年,通常从腊月二十六日开始,家家户户就忙着置办年货。做“红团”,自然成为辞旧迎新的“题中应有之义”。从这天开始,过年的气氛悄然浓厚起来。“红团”那独特的滋味,随风飘散,沁人心脾,像一只无形之手,抚慰着莆田人吃苦耐劳的身躯,慰藉充实的今天,憧憬美好的明天。许许多多背井离乡,外出闯荡打拼的青壮年,则喜滋滋、急切切从四面八方、天南地北赶回故乡,走近吃着“红团”过大年的甜蜜意境。
“红团”直径约10厘米、厚度约3厘米左右,由皮和馅构成,皮多为糯米粉。其做法是,先将糯米清洗后浸泡一夜,第二天磨成粉浆,沥干水,揉成团,拌入些许“食红素”,再像做包子一样,撮出一个个略比乒乓球大些许的小粉团,靠手工擀成薄饼状,就成了“红团皮”。擀红团皮与擀水饺皮,有点“异曲同工”,力度要适中,厚薄要适度。皮太厚了,影响口感;皮太薄了,容易破损。
按照各家的饮食喜好,“红团”有甜、咸两种口味。我家一向都是做甜味的。甜“红团”的馅,通常有三种:糯米馅、绿豆馅、红豆馅。三种馅原料不同,做法大同小异。选用绿豆或红豆做馅料,要先去除杂质,清洗干净,尔后加水浸泡,待其发胀后,再加热煮熟即可。若是糯米馅,则要先煮成“干饭”。说起来并不难,却也小有技巧——既不能太硬,也不能太烂。偏硬,没有粘性,捏不成团;偏烂,没有咬劲,口感不好。馅料做好了,添加适量的红糖,把糖和馅料搅拌均匀,凭借其黏度黏成馅团。
“红团皮”“红团馅”备好之后,就可以开始制作了——餐桌上摆放着一个“大笠孤”,父母对坐在边上,父亲负责擀,母亲负责包,默契配合,忙而不乱。我们兄弟几个,乐陶陶站在一旁当“观察员”。只见母亲把“红团皮”平铺于掌心,取适量“馅”放在“皮”中部,随即包裹起来,紧紧收口搓圆,放入刻有花纹的木质印模内,用手掌轻轻按压几下,再倒出来,上拱下平球缺状的“红团”,表面中间部位突出一个字,如,福、禄、寿、财、丁、喜、贵等,四周是花鸟、双孩儿或庆丰收等图案,颇为精巧。
做好的“红团”,用洗净的鸡叶(莆田人称“鸡蕉叶”),亦即姜科类植物“艳山姜”的叶垫底,依次排在蒸笼中,待大锅里的水烧开后,把蒸笼放在锅上加大火蒸。约“一柱香”(三十分钟左右)功夫,打开蒸笼,亮闪闪、红艳艳、香喷喷的“红团”就大功告成了,取出一个,托在手中,热乎乎,香喷喷,既结实,又柔软。咬上一口,松软柔韧,口齿生香,悦人心怀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现如今年节的美食、糕点更加丰富了,而具有象征意义的“红团”,非但依然在莆田城乡世代沿袭,而且在漂泊他乡异国的莆田人中广为流传,成为世界各地莆田人过年不可或缺的独特食品,人们在品尝甜美的同时,品味乡愁的芬芳,藉此唤醒乡土意识、传承亘古习俗。
参军入伍后,母亲健在时,春节回家探亲,都能吃到她老人家做的“红团”。十多年前,母亲去世后,春节期间偶尔还能吃到亲朋好友送的“红团”。近些年来,多在外地过年,朋友圈中没人会做“红团”,只能偶尔在梦里“一饱口福”了。虽是幽梦一帘,同样香香甜甜……【原载2025年1月26日 《福建日报》、2月2日《中老年时报》发表时题为《梦里红团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