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钟山记》的启示
2025-08-22 16:00:32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《石钟山记》的启示

张桂辉

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宛如小家碧玉的石钟山,因山连着水、水伴着山,而备受游人青睐,更因苏轼那篇《石钟山记》而名扬四海。古往今来,文人常年接踵而至,游客四时络绎不绝。

面积0.2平方千米,海拔61.8米,相对高度约40米的石钟山,位于江西九江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,南望匡庐,北镇长江,三面环水,山水相亲。我在九江工作的十五年间,多次陪同友人客人,经由湖口过渡前去游览,距离不过30千米,光顾却颇为不便。2000年11月18日,有“江西公路第一桥”之称的鄱阳湖大桥正式通车,从九江市区驱车前去,不用半小时便可到达。

石钟山风景奇特——长江与鄱阳湖在此汇合,浑浊的江水与碧绿的湖水,像一只隐形大手,“划”出一条泾渭分明、亘古不变的天然“分界线”;登至山顶,远可眺望庐山烟云,近能目睹江湖清浊……自古以来,石钟山便是长江沿线主要景点之一。临江畔湖、傲然屹立的石钟山,虽然“个头”不高、“块头”不大,却是兵家必争的一处军事要塞。

古往今来,借石钟山抒情达意的作品不少,唯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,独领风骚,独占鳌头。在这篇美文中,苏轼以探寻石钟山得名依据为线索,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,折射出严谨执着、勇于质疑、注重实践的创作态度,不仅对彼时的文人产生积极影响,而且至今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

但凡人名、地名、山名、水名,都有各自的来历或缘由。石钟山,石是明摆着的,既看得见,也摸得着;至于钟,更好理解,乃“金属制成的响器”。然石是怎样与钟“挂钩”的,依据是什么,却没有实证。

只要是山,大都有石。伟岸身躯下,湍流激荡中的石山、石壁多了去。比如赤壁,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苏轼曾在《念奴娇•赤壁怀古》中感叹: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,但也只能是“卷起千堆雪”罢了,并不会发出钟鼓响声。唯独袖珍的石钟山,竟与“钟”联系在一起,这让苏轼萌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。

苏轼写《石钟山记》时,年近半百,见多识广。凭他的经验与经历、名气和才气,只要沿用前人的说法,在“约定俗成”的基础上,顺水推舟,抒发一番感情;借题发挥,生发几句感叹,即可大功告成。可是,抱着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”理念的他,宁可多费力气、多吃苦头,也要探明个中缘由。

元丰七年(1084)六月,苏轼送儿子苏迈途径湖口登上石钟山后,寺僧按照惯例——让人“手持斧头、择石而击”的套路打发苏轼。他脸上堆笑,可心里质疑。缺少可靠的佐证材料,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,华丽自然不成问题,真实却要大打折扣。这不是他的文风,更不能自欺欺人。

天公作美。这天晚上皓月当空,在明亮的月光下,苏轼和儿子坐着小船来到断崖之下。但见巨大的山石倾斜悬挂,有百尺之高,既像凶猛的野兽,又如狰狞的鬼怪,阴森森、凶巴巴的像要猛扑下来,苏轼不免有点心惊。正想调转船头时,洪亮的声音忽地从水上发出,像连续不断的敲钟击鼓一般。就连土生土长的船夫,内心也感到惊骇,恨不得快快离开。求真心切的苏轼,却让船慢慢靠近前去。通过一番零距离考察,这才发现“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为此也。”原来,山的下面,都是些孔洞石缝,不知它们有多深,细流冲入其中,水波激荡发出独特的声音……

探明缘由后,胸有成竹的苏轼揣摩,郦道元的所见所闻,大概和自己的一样,可是他描述不够详细,认为是“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;李渤则通过敲击山石,依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命名缘由,方法过于草率;士大夫不愿意用小船在夜里到悬崖绝壁下面观察,自然没有谁能知道个中奥秘。这大概是世上没有石钟山得名充分依据的真正原因。经过一番琢磨,苏轼大笔一挥洒脱写来,记下自己的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。于是,《石钟山记》俨如一朵奇葩,灿然盛开了。

对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,苏轼既不轻易相信那些已有的说法,更不满足于道听途说和简单的推断,而是深入实地寻幽探秘、寻根究底。他在文中质疑:“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”这种对事物真相的执着追求,不敷衍、不臆断,力求呈现客观真实的内容,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严谨态度,是其创作的基石。正因此,使得《石钟山记》具有令人折服的魅力,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严谨的榜样。

时光飞逝,一跃千年。旷世经典《石钟山记》留给后人的启示,历久弥新,生动鲜活。一代文豪苏轼用要约写真的严谨态度告诉天下文人,只有以生活为底色、以真实做依据,才可望创作出内容充实、情感真挚,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。【原载2025年8月22日《今晚报》】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