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更新要有章法也要有温度
张桂辉
衣食住行,样样重要。住的问题解决好了,人们才能安居,脸上才有欢颜。读了8月20日《福建日报》关于诏安县依法依规改革农村旧房重建审批制度的相关报道,我以为诏安县的举措,既提高了审批效率,又激发了农民旧房改建的热情,不仅是一件关系到改善许多农民居住条件的实事好事,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。
农村旧房改建的痛点,往往卡在“历史欠账”上。如,民国时期的房产证、模糊不清的土地权属证明,这些在城市建设中早已规范化的要素,成了乡村建房的“拦路虎”。诏安县以“村委会开具证明+部门调查公示”的创新方式,跳出“死磕旧证”的思维定式,既尊重历史成因,又通过程序正义化解争议,让村民不再被“证”所困。这种务实态度,把民生需求放在首位——房屋老化危及安全、住房扩容需要空间,满足这些实实在在的居住诉求,比一味死搬硬套冷冰冰的条文更为重要。
为了重构审批流程,用效率提升获得感,诏安县从原先45个工作日压缩到17天以内,其审批时限“减法”的背后,是行政效能的“加法”。而“一窗受理、镇村联勘、部门联审、限时办结”机制的推行,打破了过去相关部门“各管一段”的壁垒,变“村民跑多门”为“部门协同办”。这种流程再造的意义,既提高了效率,又节省了时间,更重塑了村民对政务服务的信任。当基层政府从“管理者”变为“服务者”,村民感受到的不仅是办事便利,还有被尊重的温暖。
农民大都勤俭节约,对一分钱都很珍惜。诏安县通过提供免费通用图集、建立鉴定机构名录库、将鉴定费由原来的8000元,降至5000元等举措,真真切切方便农民,实实在在减轻负担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市场唱戏”的模式,既避免了行政干预对市场的过度挤压,又通过规范引导降低了制度性成本,受到村民的欢迎,提升改建的意识。数据不会说谎——全县481宗受理量、35%的同比增长,印证了改革措施与村民需求的同频共振。
农村旧房改建,不是简单的“拆旧建新”,它关系到许多农民的居住品质,关乎乡村风貌的传承更新,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。诏安县的实践启示我们:乡村治理的难点,往往藏在政策与实践的缝隙里;破解难题的关键,则在于能否真正站在村民立场想问题、办事情。当改革措施既能守住耕地保护、规划管控的底线,又能为村民留出灵活调整的空间,便能在规范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,让乡村更新既有章法又有温度。
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。诏安农村旧房改建的改革与实效,体现了执政意识的进步。期待更多地方能从诏安的探索中汲取经验,以更精准的政策、更高效的服务、更温暖的举措,激活乡村更新的内在动力,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更舒心的日子,让乡村在新旧交替中焕发更大生机。【原载2025年8月31日《福建日报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