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独不易慎众难
2024-03-06 17:36:4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慎独不易慎众难

张桂辉

慎独,是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君子慎其独也”。意思是说,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,即使没有他人监督,也能严格要求自己,自觉遵守道德准则,不做任何有悖道德规范的事。

慎独,是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的试金石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,而在独处时也能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,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“慎独”是党性修养最直观的一种检验。刘少奇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中,将“慎独”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:“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、无人监督、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,也能够‘慎独’,不做任何坏事。”

慎独是在静处时,体悟生命的本质;在独处时,考量自己的灵魂。纵观古今,不论是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和珅、杨国忠之类的大贪官,还是近些年来落马的“大老虎”“小苍蝇”,无一不是因为不能“慎独”,埋下的祸根,种下的苦果。随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、法律制度的日渐完善,不论是官是民,除了他律,更要自律。倘能做到像朱熹理学创建者之一的蔡元定所说的那样: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,什么诱惑不能抵挡,什么陷阱不能踏平?

慎独,既是一种人生境界,又是一种道德标准,也是一种自我保护。民谚曰,欲使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众目睽睽,天网恢恢。再隐蔽的事,只要是做了,迟早会浮出水面、昭然若揭的。古往今来,很多原本堂堂正正的人,最终走上邪路,变得浑浑噩噩,除了所处的时代不同,他们的经历、罪责、结局等也各不相同,但有一点是大致相同的——不能慎独。

慎独不易,慎众亦难。慎众,指的是在面对多数人的所作所为时,保持谨慎和理性,努力坚守自我,不盲目跟从或随从。较之独处时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,慎众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情绪控制能力。因为,在众人面前,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,失去独立思考、明辨是非的能力。比如,当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观点、做出某种行为时,自己就可能会感到迷茫,乃至压力。为了迎合众人,放弃自己的原则、违背自己的意愿。这种情况下,没有坚定的信念、清醒的头脑,就可能做出随波逐流的事来。

回首往事,我曾经犯过因为不能慎众,差点丢了性命的幼稚错误。老家农村,盛产花生。村头一座不大不小的油厂,每年8月花生收获季节,常有小船给厂里运送花生。那年暑假的一天上午,我和五六个十来岁的男孩,结伴到油厂码头游玩。但见几艘木船并排停靠在岸边,像鸭子见到水一般,喜滋滋跳了下去。先是在船边戏水,扑腾一阵子后,有人觉得不过瘾,遂提议:潜泳横穿船底,看谁速度最快。看到没人反对,没人犹豫时,我也加入“挑战”。不曾想,船底黑乎乎的,什么都看不见。“横潜”变成“斜潜”——距离拉长了,差点憋不住气。若非侥幸游出,可能溺死船底……

慎众,要有明智的心态。当今社会,灯红酒绿,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乃至同事、朋友的影响,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,从而产生“世人皆浊,我何独清?”“别人做得,我也做得”之类的想法,甚至以“入乡随俗”来自慰。于是乎,在金钱面前放松了警惕,在美色面前挡不住诱惑,当了俘虏,成了猎物。

慎独和慎众,强调的都是一个“慎”字。即,无论独处,抑或众处,都要心中有戒,做好自己。民谚曰,人在做,天在看。慎独不易,慎众亦难。它需要我们在众人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,不被群体情绪和行为所影响。只有具备这种品质,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断,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性,远离钱色诱惑,立于不败之地。【《杂文月刊》2024年第3期封面文章】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