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如明镜廖德明
肖蓟
镜,是一种可以真实反映形象的用具。古往今来,不分男女老少,但凡注重仪容且有条件者,没有不照镜子的。镜虽平常,功用不小。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 南宋廖德明,既是官员,又是学者;既严律己,又很爱民,堪称一面可资今人对照的“明镜”。
廖德明,生卒年月不详(有1138—1236之说),字子晦,号槎溪,南宋剑南顺昌西峰都(今属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)人。宋孝宗乾道五年(1169)进士,先后历官福建省莆田知县、广西浔州知州、广东提刑、广州知州、韶州教授、吏部左选郎官等职。
槎溪村,位于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中西部,距镇政府所在地1.5千米,距顺昌县城13千米。槎溪村名的由来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——很久以前的某天,一位神仙来到此地,在一棵大茶树下乘凉。不远处,清清溪水,缓缓流淌。神仙在和当地人交谈过程中,得知这样一个山清水秀、土地肥沃的村庄竟然没有村名,于是便用甘蔗在地面上写下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:“槎溪”,赠为村名。廖德明出生在这里,自幼受到优渥环境的熏染……。岁月更新,今非昔比。2013年8月26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,槎溪村破茧为蝶、闪亮上榜。
廖德明少年时喜好佛老之道,后来读了理学家杨时的著作,因“读之大悟”,遂有心于理学。杨时(1044—1130),字中立,号龟山,祖籍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东),南剑西镛州龙池团(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)人。北宋学者、官吏。杨时自幼聪明过人,人称神童。二十三岁考中进士,四十一岁时,杨时对理学已有相当深的造诣。杨时与游酢,同为“程门立雪”的“主角”。随着光阴流逝,成语“程门立雪”广为传播,久而久之成了尊师重教的代名词。当年,游酢与杨时把从中原“二程”等人身上得来的“火种”引进福建后,既为中国文化重心南移、闽学的崛起做出了不朽贡献,也为后来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。从师承来看,朱熹当是杨时的三传弟子。好学上进的青年廖德明,当年慕名翻山越岭、爬坡涉水,前往百里开外的建阳,拜朱熹为师,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。
从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廖德明,身上有一股向上向善的清风正气。他的一生,在多个人地方、多个官位任过要职。不论在哪里,无论任何职,都清正廉洁,爱民如子,严以律己,一尘不染。
福建莆田,是廖德明为官的“第一站”。乾道五年,锋芒初露的廖德明出任莆田知县时,当地民间巫风盛行,他果断出手,着力惩办了一批借鬼神骗财愚弄百姓者,并大胆做出沉神像于江底的惊人之举。大量事实表明,迷信恰如精神鸦片,吞噬人的钱财,毒害人的灵魂。廖德明见微知著、惩教结合,通过明令禁止、违者治罪等措施,大力破除迷信行为,打击盛行的歪风邪气,使得当地风气日渐好转,社会和谐,民心稳定。
廖德明为官,坚守公义,刚正不阿。还是在莆田,有一次他巡视城垣,发现一名乡官凭借手中权势占用公有土地,扩大私人住宅,遂当即下令收回土地。不想,顶头上司——太守——听信谗言,会集僚属当场指责他。廖德明不畏权势,据理力争,义正辞严地指出:“太守是天子守土之臣,未闻以土地与人者。”他的慷慨陈词,让太守闻之愧服,只好同意收回公地。《宋史·廖德明传》对此事有明文记载:“有权势者欲占邑地,不允,以为天子守士之臣,不可‘以土地与人’”。
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在莆田县,廖德明关注百姓疾苦,特意设立慈善机构——“仁寿之庐”,籍此照顾那些疾病客旅。庆元二年(1196)三月,朱熹应廖德明之请,于《书廖德明〈仁寿庐条约〉后》中称道此举:“使夫道路往来、疾病之民咸得以托宿而就哺”“以活中路无告之人,固学道爱人之君子所乐闻而愿为者。”
廖德明从莆田知县升任广西浔州知州期间,勤于察访民情,善政勤政,体恤民生,做了不少福泽百姓的好事实事、其中一件是,他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城墙修建、加固,以防三江交汇处的浔州受洪水之灾,并设身处地为加强地方治安等费心劳神、呕心沥血。民心是杆秤。廖德明在广西浔州知州任上,政绩显著,有口皆碑;执政有方,甚得众望。他的上司耳闻目睹、受到感动,曾经多次推荐他担任更高职位,可他都不图功利,“固辞不受”。
廖德明身上,有一股“弹劾不避,公正选才”的精气神。他被擢升为广东提举刑狱时,适逢朝廷下诏各地选拔有才干的人。于是,有人来函向廖德明求荐。他认为,选拔人才是“国家公器”,不能任人唯亲,便将来函一一退回。在此期间,有一个颇有才干的顺昌同乡,廖德明便推荐他担任县主簿。不久,廖德明因公来到该县,这个同乡主簿,为酬谢他提携之恩,特意操办丰盛酒宴,席间借用豪门华贵酒器。廖德明见其讲究排场、铺张浪费,非常恼怒,深感自己荐人不慎,断然“追还荐章”,免除该主簿职位。
在韶州时,当时乱匪攻陷桂阳,进逼韶城,韶人惧,百姓苦不堪言。廖德明为民着想,“燕笑自如,遣将驰击,而亲持小麾督战,大败之”。之后,他深入民间,了解匪患根源与百姓诉求,制定出一系列有效对策。一方面,积极组织地方武装力量,加强城防部署,对乱匪形成有力威慑;另一方面,施以德政,安抚民心,从根本上铲除乱匪的滋生土壤。在他的努力下,韶州的治安逐渐恢复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他也因此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与尊敬 。
廖德明是河北省沧州诸儒学派的代表人物,其主要弟子有邵应博、陈沂等。廖德明坚持学禁方严,恪守师说,不为时论所变。在初任浔州教授(宋代地方教育机构中的一种学官职位,负责教授学生)时,他积极推行教化,整修当地学宫,为学者讲明圣贤心学之要,并手植三柏于学宫,浔士敬之如“甘棠”,为浔州兴教兴学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在南粤时,廖德明立“师悟堂”,刻朱熹《家礼》及程颢、程颐诸书,并在公务之余,身体力行为僚属及诸生讲学,把朱熹理学传播到广东,“远近化之”。
廖德明为官,始终做到清心自守,自觉坚持正道直行。据《宋史·廖德明传》记载,廖德明仕学之要:“德明自始仕,以至为郡,惟用‘三代直道而行’一句而已。”廖德明一生,在忙于政务的同时,勤于讲学著述,为朱学在江南的主要传播者之一,对理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。清代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全祖望称“朱门授受,偏于南方,李敬子、张元德、廖槎溪、李果斋皆宿志也。”(《宋元学案·沧州诸儒学理》)。集官员与学者于一身的廖德明,在忙于公务、勤于讲学的同时,用心著述,著有《文公语录》《春秋会要》《槎溪集》等。
廖德明一生秉持清廉爱民的高尚操守。在任期间,爱民如子,生性傲直,秉持公正,不阿附权贵。他从不以权谋私,生活简朴,居所陈设简单,饮食粗茶淡饭,将一门心思全都放在政务与百姓生活上,且始终将造福一方作为己任,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,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贡献卓越,毕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和政治理想,成为南宋时期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和学者。廖德明写过一首《四穿楼》:“四壁无遮碍,凭阑豁远胸。何须高百尺,亦可卧元龙。”公道自在人心。历史事实表明,“凭阑豁远”是廖德明心境的真实写照,他的精神必将激励后世的为官者,自觉将百姓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。【原载2025年3月19日天津《中老年时报》】